為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料,“非遺文化推廣,賦能鄉村振興——廣西玉林市博白采茶戲的推廣調研”項目團隊赴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開展調研,通過專訪、研討等形式,深度挖掘采茶戲的活態傳承細節。
在展演中心,團隊對桂南采茶戲自治區級傳承人覃福友進行專訪。覃福友結合自身從藝經歷,講述采茶戲“三小戲”的表演程式、方言唱詞設計及傳統劇目改編難點。他提到:“采茶戲的即興對白和茶農生活場景還原是精髓。”
調研期間,團隊教師與學生與展演中心團長、傳承人等開展專題研討,圍繞采茶戲現代轉型、方言保護等議題交換意見。研討中,桂南采茶戲傳承人覃福友提到,采茶戲起源于贛南地區,后隨客家移民傳入廣西博白,逐漸融合本地勞作歌舞與客家山歌調,形成獨具特色的“三小戲”表演形式。展演中心劉團長補充道:“桂南采茶戲與贛南采茶戲同屬一脈,2006年兩者共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當時廣西唯一以縣級單位申報成功的戲曲類非遺項目。”
此次調研共整理口述錄音文字稿2萬余字,采集表演影像60余份。團隊擬將資料分類歸檔,形成采茶戲“表演程式庫”“方言唱詞集”等專題數據庫,為后續非遺教材編寫、數字化保護提供依據。項目負責人黎海燕表示:“傳承人的口述史料是活態檔案,只有真實記錄這些‘人的聲音’,才能讓非遺保護更立體、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