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與目的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量已超4億噸,垃圾分類成為破解“垃圾圍城”困境的關鍵舉措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垃圾分類作為重要環節亟待落實。為助力基層環保工作,開展垃圾分類社會實踐,旨在通過實地調研了解社區垃圾分類現狀,探索有效推廣策略,同時增強自身社會服務意識與實踐能力。
二、實踐內容及過程
(一)前期準備
1. 知識儲備:系統學習《生活垃圾分類標志》(GB/T 19095-2019)等國家標準,整理易混淆垃圾的分類指南(如粽葉屬于其他垃圾,榴蓮殼屬于廚余垃圾)。
2. 物料制作:設計趣味分類海報3套,制作垃圾分類知識問答手冊500份,準備“分類小能手”獎勵貼紙。
3. 溝通協調:與社區工作人員確定宣傳時間、場地,組建5人志愿者小組。
(二)實踐具體內容與流程
1. 宣傳推廣活動
定點宣講:在社區廣場開展“垃圾分類趣味課堂”,通過情景模擬演示正確分類方法,設置“分類大轉盤”游戲,吸引200余名居民參與。
入戶宣傳:走訪120戶家庭,發放宣傳手冊,針對老年居民進行一對一講解,重點普及“有害垃圾單獨存放”“廚余垃圾破袋投放”等要點。
2. 投放督導與數據記錄
每日早晚高峰(7:00-9:00、18:00-20:00)在投放點值守,統計分類準確率。實踐期間發現:混合投放率達43%,其中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混淆最為嚴重。
對錯誤投放居民進行現場指導,累計糾正分類錯誤150余次。
三、實踐總結
此次實踐提升了我的溝通與調研能力,發現垃圾分類需完善設施、優化清運流程,加強宣傳引導。后續將總結經驗,為垃圾分類推廣提供參考